家有憂鬱兒,你該怎麼辦?
學習傾聽用愛減壓
文/江垂南
(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小敏是個善解人意又懂事的女生,今年就讀國中二年級,有幾次同學看見她在班上情緒失控而落淚。隨後的日子,小敏感覺班上的同學有些刻意的迴避他,自己猜想同學可能害怕見他受到刺激的樣子,所幸就離他遠些。小敏也不想去追究同學對他的看法,因為友誼是不能勉強來的。其實,小敏的生活挫折還不僅如此,因為家庭裡還充滿著一些讓人鼻酸的事,這些事情若要經起同學的詢問,自己便會感到在同學面前自殘形愧,不知要將自己的臉往哪擱,所以,目前與同學保持這樣的距離也是很好。
如果一位憂鬱的孩子能夠在面對關心與接納的情境下,如小敏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心事,這樣的情景,不免讓人感受到受助者可能在傾訴的過程,使積壓情緒獲得宣洩,同時也慰藉了內心的孤獨感。而相對的,助人者也能夠在與當事人良好的互動下,滿足了自己的助人需求。可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有許多同學與家長的經驗面對罹患憂鬱症青少年,發現這些人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相處,甚至有時會有,「狗咬呂洞濱不識好人心」的感覺,他們不聽規勸和開導,有時還會與人強嘴,容易憤怒、多疑和敵視對方。
筆者於累積治療憂鬱症個案的經驗之後,提出幾點以理解何以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難與人維持良好的互動原因,並且提出因應的方法,分述如下:
l 憂鬱症常造成個人注意力與語言組織表達力降低,因此,當事人回應時常會出現答非所問,或言不及義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常使得會談的雙方談話兜圈,繞在目前無效的互動情緒裡,而感到氣餒與無助。良好的因應方法是:先暫停目前的話題,調整雙方的談話焦點,再決定是否繼續。
l 憂鬱情緒發作下,當事人情緒往往難以收放自如,這有時是當事人內心不停地放映著不愉快的畫面影像,或是停不住的自我苛責的想法。在這種情形下,缺乏經驗的助人者可能會表現得心灰意亂,反而使當事人倍感壓力而覺得自己很失敗,自責害他人限於窘境。良好的因應方法是:助人者先自我冷靜,接下來協助當事人調整呼吸,等待紛亂的思緒沉澱下來,再決定是否繼續。
l 當事人無意識的曖昧溝通模式,並從中驗證自己是無用、失敗或是不值得被愛的人,這樣的溝通下,常使雙方陷入愛恨交加的情緒,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感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當事人無意識的錯將受害者—迫害者的互動角色,轉移至目前的談話情境,視對方是迫害自己的人。良好的因應方法是:可選擇幽默來跳離爭執的情境。
l 當事人有家庭暴力或兒虐的創傷壓力背景,對談話對象有明顯的選擇性,期待與能夠感同身受的助人者談話,厭倦與說教者談自己的問題。良好的因應方法:選擇配合當事人的節奏方式談話,同理對方的表達與示範自我坦露,尊重個案的決定。
其實,憂鬱症是個人內心累積許多痛苦的表現,長期無效的因應憂鬱症,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的再發。人不能遺世而獨居,疏離是病後的結果而非原因,藍色心靈是害怕失去愛的顏色,愛象徵著別人的認同與肯定,對於曾經逝去的愛,需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理解,才能夠使當事人再確信與依附這份肯定和愛,因為藍色的心靈是害怕再接受傷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