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別讓父母的無心之過,成為目睹家暴兒永恆的傷痛





別讓父母的無心之過,成為目睹家暴兒永恆的傷痛
/江垂南

記得小時後,多少次這種影像父親酒後持刀吆喝著母親在腦海重複出現,多少個夜晚我含著淚顫抖著身軀,聽著父親咆嘯母親的聲音而沉睡去。直到國一我再也按耐不住憤怒,嘲著父親嘶吼來阻止他對母親的無禮。我覺得這是很難承認的家醜,埋藏在我心中許久,曾經是我生命的禁域。目睹家暴不見得會影響我對於父母的愛,可是會影響我親近父母的距離。                ~~一段走過家庭傷痛的獨白                 
目睹家暴兒童的心理特徵
對目睹家庭暴力兒童而言,目睹家庭暴力的過程是個人生命中重要生活事件,這類的生活壓力事件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父母衝突的嚴重性,影響著兒童的因應生活方式。兒童在父母婚姻衝突的戰場上,可能採取選擇的方法有:(1)兒童會被父母的一方施壓拉去對抗另一方,以作為父母一方的精神支柱,因而偏愛父親或母親。(2)兒童會想自家庭中退出,展現出退縮性的行為,以表示對父母愛的絕望。(3)兒童也會嚐試扮演父母婚姻衝突的調停者,卻引發自我忠誠性格的分裂,產生愛與被愛的矛盾。(4)兒童自父母的衝突中抽離,發展出心理或行為問題,以需要父母的關愛。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性
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大師班度拉,認為在暴力的環境下的兒童較易有暴力的行為傾向。因為兒童在家庭中對父母不當行為的觀察模仿,會持續到成人後的行為,使得將來為人父母時,亦以暴力解決問題,同時還會為自己找理由解釋暴力行為的道德目的。
以生病或偏差行為尋求安撫
在高婚姻壓力的夫妻關係容易使父母分散對兒童的注意,而本身的婚姻問題使父母更容易動怒,而減少對兒童的關懷與注意。兒童在感到父母的忽略時,為得到父母的注意,而會出現生病或不當行為的表現,其不當的行為,若得到父母注意的正增強,則會持續地表現如此不當的行為。
養成退縮、沮喪、憂鬱的內向性格
兒童在父母暴力的陰影下,會產生創傷性壓力、害怕病感到無助。以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來看,子女對父母有安全依附的需求,父母的衝突不但不利於兒童的安全感,也將威脅兒童的心理發展。兒童在父母婚姻衝突的戰場上,兒童會想自家庭中退出,而展現出退縮性的行為,容易形成憂鬱沮喪的性格。
產生低自尊、低社交技巧、低學習意願
有婚姻暴力的父母,因受暴力的挫折壓力或是施暴者的習慣性,轉而容易產生對兒童施暴,使得兒童有嚴重的自尊流失問題。在婚姻暴力的個案協談中,有兒童因擔心母親的離去,而不肯上學,甚至有焦慮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問題。
適當的輔導策略
適當的做法可參考下列的步驟:
1.      從同理兒童的憤怒、沮喪開始,了解兒童外顯感覺的保護作用,獲取孩子的信賴,發展出良好的信任關係。
2.      然後滿足孩子的安撫需求,例如:委屈、焦慮型的孩童期待獲得受到保護,以抵抗幻想中潛在的傷害;冷淡、沮喪型的兒童期待獲得安全感,以免於罪惡感的自責;憤怒型的孩子期待獲得肯定,以避免失控的焦慮。
3.      允許兒童表達內在的感覺,這個階段通常在關係建立穩固下,兒童才能自由表達,否則內心會恐懼遭受施暴者的傷害。
4.      重新框定舊信念,放棄生活劇本。這個步驟的目的使孩子能真正跳脫出創傷的陰影,循著現實感的理性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擺脫從創傷所衍生的幻想。
5.      增強適應行為。這個階段是協助孩子提昇克服創傷陰影的行動力,以改變過去因創傷所產生的退縮行為,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心變雞婆的問題點何在?

好心變雞婆的問題點何在? 文/蔡明娟 王太太劈頭就說,我再也不要雞婆了!她一屁股坐下來,就把李太太數落了一頓,並重述剛剛與李太太通話的過程。王太太說話的樣子又生氣又委屈,我感受到她受傷了,因為她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會落得這樣的下場。我把她與李太太對話的內容寫了下來,並告訴她,問題出在哪裡? 好心變雞婆的第一個問題點出在互動模式轉變為壓迫他人語氣的戲劇關係類型,使得他人變成互動下的受害者角色。           把兩人互動的對話寫下來,就可以清楚看到李太太的第一句回應和第二句回應都是負面迴避的反應,一般建議,對話在這裡就要暫停。否則就會像第三段對話一樣,開始陷入一方教訓指責,一方找理由耍賴,最後不歡而散的下場。 如果這段對話可以倒帶重來,我會建議好心的王太太做兩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要確認對方確認動機。 第二件事情在確認動機後,再由互動中觀察對方的行為。真心想求教者的行為表現會表達出正向、肯定的肢體或語言訊息,非含糊或雙重訊息。 好心變雞婆的第二個問題點出在自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把自身的信念、價值觀套用在他人身上。 好心的王太太以前常因為害羞、不敢與人接近,以致沒有人會通知她聚會的訊息,好長一段時間是團體的邊緣人,她看到退縮的李太太如同看到以前的自己,以致一股腦兒的熱心,忽略李太太在互動中一次次傳達出來的負向拒絕訊息,這就是個人的心理盲點 ~ 忽略別人的感受、潛在想法和可能的行動。     認識這兩個問題點,牢記自己與他人的需要可以不同,注意互動的正負向回應訊息,保持在正向回應下持續互動,好心加上好互動,就能不做雞婆,做女俠。

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江垂南 (本文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今年十二歲的小毛由母親主動向輔導老師求救,原因是小毛會習慣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頭頂很明顯的露出硬幣大小的禿頭。不論母親好言相勸,或嚴厲制止,小毛堅持不向家人說出愛拔頭髮的原因,因此家人無法對症下藥改善小毛「拔毛」的習慣。小毛自己也想改善,可是卻無法停止這唯一可以讓自己定下心來唸書的方法。 認識拔毛癖 「拔毛癖」是一項發生於兒童與青春期少年的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它的盛行率約為 0.6-3.4% ,平均發病年齡為 12 歲,女性為男性的三倍。最常見的拔毛區為頭髮,也可能波及睫毛、眉毛、恥毛或其他體毛。典型的治療方法,會建議個案使用抗憂鬱症劑治療之外,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或催眠治療也是重要的有效治療法。當然針對病患、家屬及親友的教育,對病情的改善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有 50-60% 的個案,對治療的反應不錯。 「拔毛」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的侵擾 一般來說,孩子會選擇以「拔毛」來抒發壓力,這樣的作為是難以獲得家長認同的,再加上孩子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往往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陷入對立與無助。因此作者在此說明形成拔毛習慣的心理原理,期許家長對這類行為有更深的認識,發揮出同理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改善拔毛的習慣。 拔毛行為乃是一種調節情緒的心理機轉,個案通常會描述拔毛後會使自己舒服,可是外人聽後卻一頭霧水,甚至訓斥為無稽。然而站在個案的心理觀點而論,它的確是一種減輕痛苦的方式,理由是藉由對毛髮的拉扯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的痛覺上,來暫時分散內心痛苦記憶,而當下回情境誘導下內心的痛苦又浮現時,個案會再次拉扯毛髮來轉移開對痛苦的注意力。因此,拔毛不是為了宣洩痛苦,只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記憶的侵擾,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父母見到孩子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逃避痛苦,會覺得他們這樣的方法很傻,直覺的常情反射會試圖用處罰或苛責來加以制止,只是該處罰性的反應,往往也使孩子更會逃避去與父母談論自己的錯誤的行為和內心的痛苦。 學習傾聽孩子的痛苦是治療的關鍵 每個人忍受挫折痛苦的指數不同,當該痛苦指數,超越心理可以承受的程度,往往會帶給人更多焦慮不安與心情的沮喪,自我評價為失敗者,喪失自信心。拔毛癖者很害怕感受到這類痛苦,藉由拔毛的行為來逃避內心所喚起的痛苦,就如同「藉酒澆

心理諮商前的準備

心理諮商前的準備 文/蔡明娟 第一次晤談該說些甚麼 ? 第一次進行心理諮商前,我們會建議您把目前遭遇的困境簡單的整理一下,包括 : 發生什麼事情 ? 持續多久了 ? 造成的困擾是 ? 期望改善的目標 ? 這些問題是在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常會詢問的問題。事前的整理,會有助於諮商的進度,加快對困境理解的深度與時間,也節省您的時間與金錢。 上述這些問題不一定您每個都知道,如果只能整理一兩個也是很好的。 如果您全部都不清楚,也沒有關係。您只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隨著心理師的帶領,一步步往內在探問,漸漸的就會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準備多一點耐心、時間與金錢也是必要的。 第一次心理諮商需要預約多少時間 ? 因為第一次諮商通常需要對您的處境進行多面向與縱貫性的了解,並做一個暫時性的診斷,找出最適合您的處遇建議。所以,建議您給自己預約兩堂課的時間 (90 分鐘 ) ,讓我們可以一起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好。 心理諮商需要進行幾次 ? 如果是短期急性的心理困擾 ( 一到三個月內發生 ) ,心理師通常會建議您安排一個短期的療程 ( 六堂 ) ,第一、二堂進行困擾的釐清、分析與建議,第三 - 五堂進入執行階段,第六堂為追蹤。 如果這個心理困擾已經長期存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或是反覆出現好幾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令內在隱隱作痛,表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症狀,可能涉及更深層的過往傷楚,建議您需要給自己更多的耐心與時間,下定決心好好理解它、面對它、因應它。所以。我們會建議您先安排一個中期的療程 ( 十二堂 ) ,第一、二堂進行困擾的釐清、分析與建議,第三 - 六堂深入內在過往探索早期經驗對現在困擾的影響,第七 - 十堂進入覺察與改變階段執行階段,第十一、十二堂為追蹤。 只安排單次的心理諮商可以嗎 ? 有些朋友從沒有進行過心理諮商,想試試看再決定適不適合自己,這當然沒有問題。事前,有些事前要請讓您清楚 : 單次的心理諮商較類似心理諮詢,適合短期、急性、干擾生活程度有限的問題。當事人最好有良好的執行力,因為只有單次,處遇建議只能仰賴當事人獨自完成,心理師無法持續從旁給予指正或督促,當事人若不能自我督促,覺知而不能為,頗令人感到可惜。 心理諮商有效嗎 ? 要進行幾次才會看到療效 ? 當您問這個問題時,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