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媽媽 我是天生好動不是不聽話孩子



媽媽 我是天生好動不是不聽話孩子
/江垂南 
(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老師再也無法容忍小強每天不專心聽老師教導,上課到處走動、捉弄同學,功課寫得潦草,經常與母親溝通要求帶小強到早期療育中心作鑑定,尋求適當的治療,避免因過動而造成學習障礙。而小強自幼稚園中班起也常因相似的原因,經常被老師罰站,或在家受到父親責罰,雖然小強也怕痛、怕打,但仍總是好玩好動,不克制自己,期待長大後會自動聽話。小強今年國一了,上課時屢次鼓動同學嘻鬧反抗老師的約束,或碰觸女同學身體。小強童年時的活潑好動,進入青春期時成為父母與家長眼中不聽話孩子。

踏著過動兒的腳步看世界,除了難以預測自己行為的方向外,也難以想像自己會在不斷受到指責犯錯裡生活。因此家有過動兒,辛苦的不只孩子本身,還有其他家人。所謂過動症(ADHD)是一種自我控制方面的發展性疾患。健康兒童的自我控制力是隨身體發展而趨於穩定,然而患有過動症的兒童其自我控制力是發展緩慢的或是明顯不足,而造成注意力、衝動控制和活動量的問題。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過動症的盛行率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男性罹患此症的機會比女性高出四至九倍。

常見的過動症診斷指標
下列問題常用以篩選孩子是否有注意力或過動症問題,如果單方面有超過六項則需要家長多留心,孩子是否因注意力不足或過動造成課業學習方面問題。
注意力不足方面
u  經常無法密切注意細節或在學校作業或其他活動上經常粗心犯錯
u  在上課或遊戲活動時經常有困難維持注意力
u  經常不能依照指示完成事情,並且不能完成學校作業、家事零工
u  經常看起來不專心聽人說話
u  經常有困難規劃工作及活動
u  經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參與須全神貫注的事務
u  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必備之物
u  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u  在日常生活理常出現健忘的情形

過動-衝動
u  經常好扭動身體
u  在課堂或其它須好好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u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
u  經常有困難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u  經常處於活蹦亂跳狀態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u  經常說話過多
u  經常在問題未說完時及搶說答案
u  需輪流時經常有困難等待
u  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
目前許多關於過動症的病理研究均指出過動症為腦部神經生理的疾病,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不足有關,發現過動兒腦部額葉的部分放電活動較低,額葉區域的尾狀核血流量較低,而降低了抑制行為和持續專注的能力。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個案在兒童精神科醫師醫囑下服用興奮大腦活性類藥物,顯著的改善過動和注意力不足的現象。

現在你知道原來過動症有神經生理的基礎,可以不用一味的自責,認為孩子之所以如此是自己的錯。如果你接納孩子和他的過動症,一定可以超越他的限制,看到他獨特的優點和天份。面對過動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納,而尋求孩子的診斷前的否認、生氣與難過的心理是自然的過程。瞭解過動症與治療過程可以藉由閱讀相關的書籍,如「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或「不聽話孩子-動兒的撫育與成長」,也可以參與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等機構所辦的活動,認識其他過動兒父母交換養育孩子的經驗。

除此之外,家長學習如何在家庭內建立孩子良好行為習慣,訓練的重點在教導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展現熟慮的行為,是改善親子關係的主要方法。例如:訓練孩子使用「自我指導步驟」來控制行為的方向。其步驟包括:(1)對自己說出聲音來,被指定要做的事情是什麼。(2)說出來打算如何做。(3)過程中保持專注。(4)完成時描述進行的狀況。(5)告訴自己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同時也可以給自己一點鼓勵。目前提供家長訓練孩子行為的課程的機構很少,家長可以自己研讀書籍學習,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師一對一教導協助改善親子關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心變雞婆的問題點何在?

好心變雞婆的問題點何在? 文/蔡明娟 王太太劈頭就說,我再也不要雞婆了!她一屁股坐下來,就把李太太數落了一頓,並重述剛剛與李太太通話的過程。王太太說話的樣子又生氣又委屈,我感受到她受傷了,因為她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會落得這樣的下場。我把她與李太太對話的內容寫了下來,並告訴她,問題出在哪裡? 好心變雞婆的第一個問題點出在互動模式轉變為壓迫他人語氣的戲劇關係類型,使得他人變成互動下的受害者角色。           把兩人互動的對話寫下來,就可以清楚看到李太太的第一句回應和第二句回應都是負面迴避的反應,一般建議,對話在這裡就要暫停。否則就會像第三段對話一樣,開始陷入一方教訓指責,一方找理由耍賴,最後不歡而散的下場。 如果這段對話可以倒帶重來,我會建議好心的王太太做兩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要確認對方確認動機。 第二件事情在確認動機後,再由互動中觀察對方的行為。真心想求教者的行為表現會表達出正向、肯定的肢體或語言訊息,非含糊或雙重訊息。 好心變雞婆的第二個問題點出在自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把自身的信念、價值觀套用在他人身上。 好心的王太太以前常因為害羞、不敢與人接近,以致沒有人會通知她聚會的訊息,好長一段時間是團體的邊緣人,她看到退縮的李太太如同看到以前的自己,以致一股腦兒的熱心,忽略李太太在互動中一次次傳達出來的負向拒絕訊息,這就是個人的心理盲點 ~ 忽略別人的感受、潛在想法和可能的行動。     認識這兩個問題點,牢記自己與他人的需要可以不同,注意互動的正負向回應訊息,保持在正向回應下持續互動,好心加上好互動,就能不做雞婆,做女俠。

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江垂南 (本文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今年十二歲的小毛由母親主動向輔導老師求救,原因是小毛會習慣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頭頂很明顯的露出硬幣大小的禿頭。不論母親好言相勸,或嚴厲制止,小毛堅持不向家人說出愛拔頭髮的原因,因此家人無法對症下藥改善小毛「拔毛」的習慣。小毛自己也想改善,可是卻無法停止這唯一可以讓自己定下心來唸書的方法。 認識拔毛癖 「拔毛癖」是一項發生於兒童與青春期少年的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它的盛行率約為 0.6-3.4% ,平均發病年齡為 12 歲,女性為男性的三倍。最常見的拔毛區為頭髮,也可能波及睫毛、眉毛、恥毛或其他體毛。典型的治療方法,會建議個案使用抗憂鬱症劑治療之外,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或催眠治療也是重要的有效治療法。當然針對病患、家屬及親友的教育,對病情的改善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有 50-60% 的個案,對治療的反應不錯。 「拔毛」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的侵擾 一般來說,孩子會選擇以「拔毛」來抒發壓力,這樣的作為是難以獲得家長認同的,再加上孩子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往往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陷入對立與無助。因此作者在此說明形成拔毛習慣的心理原理,期許家長對這類行為有更深的認識,發揮出同理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改善拔毛的習慣。 拔毛行為乃是一種調節情緒的心理機轉,個案通常會描述拔毛後會使自己舒服,可是外人聽後卻一頭霧水,甚至訓斥為無稽。然而站在個案的心理觀點而論,它的確是一種減輕痛苦的方式,理由是藉由對毛髮的拉扯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的痛覺上,來暫時分散內心痛苦記憶,而當下回情境誘導下內心的痛苦又浮現時,個案會再次拉扯毛髮來轉移開對痛苦的注意力。因此,拔毛不是為了宣洩痛苦,只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記憶的侵擾,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父母見到孩子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逃避痛苦,會覺得他們這樣的方法很傻,直覺的常情反射會試圖用處罰或苛責來加以制止,只是該處罰性的反應,往往也使孩子更會逃避去與父母談論自己的錯誤的行為和內心的痛苦。 學習傾聽孩子的痛苦是治療的關鍵 每個人忍受挫折痛苦的指數不同,當該痛苦指數,超越心理可以承受的程度,往往會帶給人更多焦慮不安與心情的沮喪,自我評價為失敗者,喪失自信心。拔毛癖者很害怕感受到這類痛苦,藉由拔毛的行為來逃避內心所喚起的痛苦,就如同「藉酒澆...

心理諮商前的準備

心理諮商前的準備 文/蔡明娟 第一次晤談該說些甚麼 ? 第一次進行心理諮商前,我們會建議您把目前遭遇的困境簡單的整理一下,包括 : 發生什麼事情 ? 持續多久了 ? 造成的困擾是 ? 期望改善的目標 ? 這些問題是在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常會詢問的問題。事前的整理,會有助於諮商的進度,加快對困境理解的深度與時間,也節省您的時間與金錢。 上述這些問題不一定您每個都知道,如果只能整理一兩個也是很好的。 如果您全部都不清楚,也沒有關係。您只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隨著心理師的帶領,一步步往內在探問,漸漸的就會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準備多一點耐心、時間與金錢也是必要的。 第一次心理諮商需要預約多少時間 ? 因為第一次諮商通常需要對您的處境進行多面向與縱貫性的了解,並做一個暫時性的診斷,找出最適合您的處遇建議。所以,建議您給自己預約兩堂課的時間 (90 分鐘 ) ,讓我們可以一起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好。 心理諮商需要進行幾次 ? 如果是短期急性的心理困擾 ( 一到三個月內發生 ) ,心理師通常會建議您安排一個短期的療程 ( 六堂 ) ,第一、二堂進行困擾的釐清、分析與建議,第三 - 五堂進入執行階段,第六堂為追蹤。 如果這個心理困擾已經長期存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或是反覆出現好幾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令內在隱隱作痛,表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症狀,可能涉及更深層的過往傷楚,建議您需要給自己更多的耐心與時間,下定決心好好理解它、面對它、因應它。所以。我們會建議您先安排一個中期的療程 ( 十二堂 ) ,第一、二堂進行困擾的釐清、分析與建議,第三 - 六堂深入內在過往探索早期經驗對現在困擾的影響,第七 - 十堂進入覺察與改變階段執行階段,第十一、十二堂為追蹤。 只安排單次的心理諮商可以嗎 ? 有些朋友從沒有進行過心理諮商,想試試看再決定適不適合自己,這當然沒有問題。事前,有些事前要請讓您清楚 : 單次的心理諮商較類似心理諮詢,適合短期、急性、干擾生活程度有限的問題。當事人最好有良好的執行力,因為只有單次,處遇建議只能仰賴當事人獨自完成,心理師無法持續從旁給予指正或督促,當事人若不能自我督促,覺知而不能為,頗令人感到可惜。 心理諮商有效嗎 ? 要進行幾次才會看到療效 ? 當您問這個問題時,我會...